红菇,又名红菇等,属担子菌亚门、层菌纲,多孔菌目、侧耳科。
因其外形似鸡血红而得名。为著名食用菌之一,在世界上享有“山珍”的美誉。
在中国分布于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、内蒙古、河北、河南及四川等省区;在国外分布于日本及东南亚国家,其中以美国及欧洲较多,主要产于欧洲和美国西部。
红菇性温,味甘,无毒。
据《本草纲目》记载:“其性补中,益肺气”。
现代医学研究证明:其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;具有抗癌作用;对癌症有抑制作用;还可用于治疗慢性肝炎等症。
红菇中所含的丰富的维生素E和锌等微量元素能降低胆固醇和三酸甘油脂,具有降血压和预防中风的功效;其所含纤维素有抑制胆固醇在肠道内积存和吸收的作用,从而可以降低血胆固醇及甘油三脂。
红菇在生长过程中会分泌出一种能溶解铁盐的胶状物质——红菇素,这种物质是防止铁中毒所必需的;此外它还具有预防皮肤癌和抗癌功效等。
1.红菇栽培时间
(1)播种时间:红菇是反季节栽培,应根据市场需求及气候条件确定栽培时间。
(2)出菇季节:红菇有“春菇”、“夏菇”和“秋菇”之分,以每年的10月至次年3月出菇最多。
(3)不同地区的适宜播种期不一样。
黑龙江地区可在5~6月份播种,7~8月份采收;云南为10~11月份,广西为11月至次年3月,吉林3~4月份播种,4~5月份采收。而江西、浙江等省(区)可在9~10月份播种,11~12月份采收;四川、福建、河南和广东地区可在3月份栽种,7—8月份采摘。
2.培养料配方
玉米粉60%,麸皮20%,石膏粉10%(也可用米糠替代),过磷酸钙3%。
按配方设计装袋、灭菌,接种。
装袋后在28℃~30℃条件下培养,经12天~15天出菇。
3.发酵原料
(1)配方1.红菇素2.水6.葡萄糖
配方2.葡萄糖5.酵母3.麸皮,用量为100千克干重,占红菇菌种总量的15%。
原料含水量以手捏即碎为宜,装桶时可用装桶机械压实,桶高60厘米,每100克菌种加培养料50千克。
4.培养环境和栽培季节选择
培养室应具备良好的通风、光照和温、湿度条件,要求温度范围为18~25℃,空气相对湿度不超过85%,光照强度不低于1000勒克斯。
子实体生长所需的温度范围为13~22℃,但子实体发育对温度的要求较为严格。
在实际栽培中,常采用“夏(7~9月)——秋(10~11月)——冬(4~5月)”或“春夏(7~8月)”或“秋冬(9~12月)”等季节循环。
子实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应避免高温、高湿、强光、空气流通差的环境,但在冬季可采用空调取暖设备。
子实体生长在适宜的温度下是正常发育和丰产培养的基础;同时其生长也受环境因素制约。
因此,当培养室内环境温度为18℃左右时,最有利于子实体生长和高产;当气温超过22℃时,应适当降低室温以减少二氧化碳的积累;当气温在10℃以下或高于30℃时,应及时通风降温并保持一定的空气湿度。
5.播种
播种方法采用床层栽或穴穴栽,以穴栽为好。
床面宽(约1.5米),每穴播种2~3粒,播后覆土1~2厘米深,厚约0.2~0.5厘米,然后在床面上盖一层草(或麦草、棉子壳等)保温保湿即可。
一般情况下,采用穴穴栽时先播种一层菌种,盖土后在菌丝体上再覆盖一层细土,以防止水分蒸发。